第(1/3)页 刘尚跟《花束般的恋爱》制片负责人打了个招呼,约在晚上吃个饭,讨论一下发行权的问题。 时间定在与米勒会面之后。 刘尚继续在电影节溜达,意外地遇到了导演王小帅。 提到王小帅,很多圈外的观众并不怎么熟悉。 他是北电毕业的大导演,和贾樟柯张艺谋那些人一撮的。 最近的作品《地久天长》在柏林电影节拿下了影帝影后,成绩斐然。 王小帅在国外各大电影节发光发热,国内知名度不高,还伴有不少的非议,此处不提。 这次王小帅作为翠贝卡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过来,是评委席里唯一亚裔。 王小帅见到刘尚也很高兴,他笑着跟刘尚打招呼,夸赞刘尚的《食铁兽》拍得很好。 聊到最近的行程,王小帅说他除了观看所有的竞赛影片,目前还在剪辑他根据李师江的短篇改编的新片《沃土》。 见到这位主竞赛单元的评委,刘尚也开始对结果八卦起来,他问王小帅: “您今天应该也看了不少电影吧?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的?” 王小帅想了想,说: “今天的话,有一部亚洲电影很有意思,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,有点接近视频艺术或装置艺术。 就是《味》这部电影,它的重点在于视觉效果,故事则相对基础简略。 镜头是非常静态的,有点像我之前的电影《我的镜头》。” 刘尚见王小帅没有多评价今年过来参赛的中国电影,便知道质量应该不咋地,大概率全军覆没了。 所以刘尚也没追问,而是顺着话题,问到了亚洲电影: “在东亚和东南亚有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域的电影是你特别偏好的,比如印度尼西亚或韩国?” 因为这几年韩国不少电影让刘尚非常喜欢。 刘尚一直觉得韩国所有的国粹排在最前面的就是他们的电影艺术。 王小帅回应刘尚: “在过去的两三年里,众所周知,日韩电影是风头最盛的,不仅在市场方面,而且在艺术潜力方面更是如此。 当然,在之前的几十年里——1990年代和2000年代——越南和中国的电影崛起得很快。 在疫情爆发之前,我看了《蓝色密码》,对这部印度电影印象深刻,尽管其文化背景相对封闭,不为印度以外的很多人所知。 在当代的电影格局中,中国电影正在逐渐掉队。 在各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中,脱颖而出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少。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没有任何一部来自中国的长片入围。 我认为这不是电影人的错,而在于中国整体的电影制作环境已经不那么鼓励走出去了。” 我擦? 王小帅你可真敢说啊。 刘尚见王小帅这么不见外,便借着话头问: “不是电影人的错,难道是看电影的人的错?” 王小帅摇摇头: “不不,我又不是冯小刚,我不会把电影发展的畸形归结到观众身上。” 说完,两人噗嗤一笑。 王小帅说的梗是冯小刚之前公开声称,国内电影走下坡路是因为观众审美太低。 王小帅揶揄两句,刘尚辈分低,自然不会说冯小刚什么坏话,他扯回前面的话题: “不是电影人的错,也不是观众的错,那岂不是...” 王小帅俏皮地作出了嘘声的动作,两人又是会心一笑。 刘尚问起了中国电影的出路: “那你认为中国电影人可以从其他地域的同行身上学到什么?” 王小帅直言: “曾经有一段时间,中国电影也在蓬勃发展,故事性和艺术创造性都很旺盛。 现在,我看不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向其他地区的电影业学习,独立电影或艺术电影都在式微,而电影人却被鼓励去拍宣传片或爆米花大片,市场也在刺激他们走向这条路。 在这种情况下,艺术养分慢慢消失了。 如果没有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和对它们的支持,我们能够学到的东西就很有限。” 刘尚紧接着就问: 第(1/3)页